查看原文
其他

出土文物揭秘:陕西省为什么简称陕

后老家 中国国家历史 2021-01-22

全文共5481字 | 阅读需11分钟


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,欢迎转发到朋友圈!



古代文字较少,地名重复是普遍现象,叫陕的地名应当不止一处。



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东部,简称“陕”。有人认为,陕地在历史上的河南省陕县,与陕西省并不搭界,陕西省简称陕是一个误会,这是真的吗?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从西周“分陕而治”说起。




01


分陕而治

   



关于陕地最早的记载 


《公羊传·隐公五年》记载,周武王去世后,周成王年幼,由鲁周公和燕召公等人共同辅政。自陕地以东由鲁周公负责,自陕地以西由燕召公负责,二人分陕而治。这就是陕西最早的来历。


那么,陕地在哪里呢?﹝东汉﹞班固将分陕而治理解为等分,陕县到镐京与到洛邑的距离均等,所以,人们把分陕而治的“陕”理解为陕县。镐京是商朝末年周国的都城,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;洛邑是西周早期的都城,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。东汉经学家何休注解分陕而治说,陕地在当时的弘农郡陕县。东汉时的陕县在今三门峡市陕州区和湖滨区一带,县城在今三门峡市人民政府附近。分陕而治的陕会在这里吗?


附图一 秦岭地形图(局部) 

图片来源:《中国国家地理地图集》,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年,第13页


梁州与雍州合并 


据《尚书·禹贡》记载,大禹治理天下时,将天下分为九州,这九州是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和雍州。据《周礼·职方氏》记载,西周对历史上的九州进行了调整,将徐州并入了青州;将梁州并入了雍州;将冀州分为冀州、幽州和并州。调整后,天下仍为九州。西周对九州进行的调整并没有改变原来州与州的边界,分陕而治是将调整后的雍州交给燕召公治理。


附图二 禹贡九州图 

图片来源:程光裕《中国历史地图》,中国文化学院出版社1980年,第二幅。  


分陕而治并非等分


西周为什么进行上述调整呢?这与周礼有关。按照周礼,天子直接管理的土地为方千里,这方千里的土地分为宗周和成周两部分。


按《汉书·地理志》韦氏和颜氏注,宗周在关中平原,都城叫镐京,方八百里;成周在伊洛盆地,都城叫洛邑,方六百里。宗周曾是雍州的政治中心,成周曾是九州的政治中心。方千里相当于一百个方百里,方八百里相当于六十四个方百里,方六百里相当于三十六个方百里,宗周与成周相加正好为方千里。人们常说的“八百里秦川”就源于宗周方八百里。将梁州并入雍州减轻了周公的执政压力。相应的,将徐州并入青州交给姜太公治理也减轻了周公的执政压力。


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六年》记载,“昔周公、大(太)公股肱周室,夹辅成王。”说的是姜太公也辅佐了周成王。这里特别指出,虽然鲁周公与姜太公、燕召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,但是,鲁周公与姜太公、燕召公并不是平等关系,象征天子地位的九鼎设在成周,鲁周公代理天子行政,鲁周公与姜太公、燕召公是君臣关系。


附图三 黄河晋陕大峡谷 

图片来源:刘玉虎2019-11-09   


陕县不可能是分界标志 


夏朝的梁州北面以华山和黑水为界,华山和黑水以南是梁州,华山和黑水以北是雍州。华山在今陕西省与河南省的交界,黑水在秦岭以西。秦岭为我国西部的南北分界线。梁州东面以华山为界,华山以西为梁州,华山以东是豫州。《禹贡》说:“华阴、黑水惟梁州。”夏朝的雍州南面是梁州;东面以北南走向的黄河为界,黄河以西为梁州,黄河以东是冀州。《禹贡》说:“黑水、西河惟雍州。”


周朝将梁州并入雍州以后,华山和黄河就成了雍州东部的边界。黄河中游处在高山峡谷之中,其地理位置不会发生大的变化。虽然陕县与华山相去不远,但依《职方氏》,陕县在黄河以南,西周时属豫州,不可能是分陕而治的陕。《职方氏》说:“河南曰豫州。”再者,陕县没有北南走向的高山大川作为地理标志。可是,分陕而治的陕不在陕县,又在哪里呢?


附图四 华山北峰 

图片来源:渭南市人民政府2009-08-04   




02


出土文物揭开谜底




“陝”与“陜”相通假 


通行的《说文解字》和《康熙字典》中,“陝”与“陜(xiá,读狭)”是两个字,“㚒(shǎn,读闪)”与“夾(简体写作“夹”)”也是两个字(附图五)。“㚒”从二入,而“夾”从二人。在小篆中,人字不区分反正,入字写作“∧”。


附图五 通行本《说文解字》中的夾、陜、㚒、陝(从左到右)


古文字真的像《说文解字》写的那样吗?大量出土文物显示,并非如此。在古文字中,“陝”与“陜”是一个字,“㚒”与“夾”也是一个字(见附图六)。文字的演化是由少到多的发展过程,字形分得越来越细,读音也越来越多。


附图六  陕字演化


传抄文献并非原始文献 


通行本《说文解字》是传抄文献而非原始文献,“陕”作“陝”是后人修改的。《说文解字·亦部》说:“(㚒)从亦。”说的是“㚒”由“亦”而来,这正是《陶六》054“陝”中的“亦”(附图六),而“陝”中“亦”则是“夾”的简省。即使是按《说文解字》,“㚒”与“夾”也是意思相近的字,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夾,持也。”“(㚒),有所持。”说明它们是同源文字。今通行本《康熙字典》并非是原版,而是经道光年间王引之(公元1765-1834年)等人奉旨勘订的。另版《康熙字典》分陕而治的“陕”也作“陜” (附图七)。


附图七 《康熙字典》载图 

图片来源:《康熙字典》,商务印书馆(上海)1937年   


大量文献显示“陝”原作“陜” ﹝三国魏﹞《曹真碑》“陕”作“陜”(附图九);﹝北宋﹞丁度《集韵》“陕”作“陜”;清朝雍正时期,年羹尧任川陕总督,他给皇帝写的奏折中将陕字写成“陜”(附图八)。﹝清﹞武英殿本《新唐书》“陕”作“陜” ;﹝清﹞阮元刻《十三经注疏》“陕”也作“陜”


附图八 年羹尧奏折及朱批 

图片底片:《清宫热河档案(1)》第101号 


“陝”简体作“陕”并非今天才有,﹝东汉﹞《张迁碑》“陝”即作“陕”(见附图九)。“陕”中的“夹”繁体即用“夾”,这也说明“陝”与“陜”是一个字。《康熙字典》引《篇海》说:“(陜)俗作陕”。


附图九 张迁碑拓片 

张迁碑于汉灵帝中平三年(公元186年)立在山东东平县,明初出土,现陈列于山东岱庙,图中拓片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明初拓本。碑主人张迁,字公方,东汉官员。图片底片:故宫博物院。  


 陕指潼关 


认识到了“陝”与“陜”原本是一个字,迷团就解开了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陜,隘也。”“陕”通“狭”,表示关隘。华山以北,黄河的拐角处正是潼关,分陕而治的陕只能是潼关。潼关是个狭窄的关隘,唐代诗人杜甫有生动的描述。他在《潼关吏》中说:“丈人视要处,窄狭容单车。艰难奋长戟,万古用一夫。”


附图十 潼关古城东门外景 

图片来源:潼关县人民政府2011-11-02  


陕在陕县才是误会 


潼关与陕县大阳关有相似之处。第一,两地都处在崤函古道上。人们通常所说的“崤函古道”指华山、崤山山脉以北,黄河以南狭长的通道,这条通道是连接中原与西部的大动脉。崤函古道西起潼关,向东经函谷关、大阳关、崤关。函谷关在今灵宝市,大阳关在今三门峡市城区黄河渡口一带,陕县之陕因大阳关而得名;崤关汉朝时属渑池县。第二,潼关与陕县大阳关都处在丁字路口上,两地都是连接晋豫陕三省的交通要冲。潼关北面是黄河风陵渡,陕县大阳故关北面是黄河茅津渡。据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记载,唐朝时陕县尚有大阳故关,大阳故关又叫茅津、陕津,贞观十一年(公元637年),茅津渡口架设了浮桥古代文字较少,地名重复是普遍现象,叫陕的地名应当不止一处。


附图十一 鸟瞰潼关

 图片来源:樊潼顺2017-09-07  


界关东移 


关中地区的东大门原本是潼关,不过,战国后期,秦国向中原扩张,其防御纵深也向东推进。﹝西汉﹞贾谊《过秦论》说:“秦孝公据崤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而窥周室。”其中“崤函”指崤关和函谷关。汉初张良等人主张将都城放在关中地区,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张良说:“夫关中左崤函,右陇蜀,沃野千里。”此时,关中地区的东大门是崤关。由于界关的向东推进,潼关的地位随之下降。不过,《过秦论》还说:“(秦)斩华为城,因河为津,据亿丈之城,临不测之溪以为固。”这时的关中之关指潼关,潼关为内关,崤关为外关。


附图十二 战国时期秦关东移(前291年) 

图片底图:郭沫若《中国史稿地图集》(上册),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,第21-22页  



三国时陕西的界关在潼关 《三国志·魏书》记载,曹真是曹操的养子,曾在陕西、甘肃一带抗拒蜀汉大军。曹丕称帝时曹真任镇西将军,负责雍州和凉州的军务。三国时曹魏政权的雍州和凉州大体上相当于夏朝的雍州,蜀汉政权的益州大体上相当于夏朝的梁州。凉州在雍州西面,州府在今甘肃武威。出土文物《曹真碑》中有“牧我陕西”的字样,(附图十三)其中“陕西”指当时的雍州和凉州,陕西之陕当指潼关,而非陕县


附图十三 曹真碑拓片 

曹真碑于道光二十三年(公元1843年)出土于陕西西安南门,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图片底片: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

元朝回归了历史上的分界 


元朝至元二十八年,元朝设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,简称河南省。元朝将陕州从宋朝的陕西路(路为省级行政单位)中剥离出来,并入河南省,而陕西的名称并未改变,这说明什么呢?这说明元朝的政治家并不认为分陕而治的陕在陕县。元朝不仅将陕州从宋朝的陕西路中剥离出来,还将黄河以北的原本属于陕州的平陆、夏县、芮城三县从陕州中剥离出去。这样,山西、河南、陕西三省的边界就恢复了周朝冀州、豫州、雍州的边界。陕西省地跨夏朝的雍梁二州,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地属梁州,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属雍州。今陕西省的东部边界大体上是一条北南走向的直线。


附图十四 陕西省地形图 

图片底片:《中国地图集》,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,第178页。



03


陕西省简称陕源远流长



陕西省是雍塞之地 


所谓雍州,就是雍塞之州,陕字是与雍塞近义的字。梁州和雍州一样,也是雍塞之州,所以,西周将梁州并入雍州以后,仍然叫雍州。雍州是西周的发祥地,也是秦朝的发祥地。﹝西汉﹞贾谊认为,从秦穆公到秦始皇二十几代君主并不是代代贤明,可是,秦国在与诸侯的斗争中常常立足于不败之地,这与秦国的地势有很大关系。贾谊在《过秦论》中说:“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,四塞之国也。”说的是,秦国四面都是险阻。天下其他诸侯也曾联合攻打秦国,但都是因为秦国地势险要而没有成功。汉高祖元年,关中地区的西部(右扶风)属雍国,中部(京兆尹)和东部(左冯翊)属塞国,说明关中平原是雍塞之地。


附图十五 陕西汉中褒河峡谷中复原的古栈道 

图片来源:《中国国家地理地图集》,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年,第297页。


陕西简称陕,古已有之 。《张迁碑》说:“邵伯分陕,君懿于棠。”(附图九)意思是,召公曾经负责治理陕西,而碑的主人张迁也像当年的召公一样,受到人们的怀念。此处的“陕”指陕西,即雍梁二州。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将陕西简称陕的文献。邵伯即召公,是西周早期深受人民爱戴的政治家,他常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,他过世后,人们精心地保护着那棵甘棠树,并写下了诗歌《甘棠》。从《张迁碑》算起,陕西简称陕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。


附图十六     西周早期的菫鼎  

堇鼎于1974年在北京市房山琉璃河M253号墓出土。燕国是燕召公的封地,早期的都城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一带。堇鼎铭文有“太保于宗周”,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燕召公为太保。图片来源:首都博物馆2011-03-02


通过以上梳理可以看出,陕西的陕不在历史上的陕县,也不是与陕西省不搭界,而是晋豫陕三省的界关,地理位置极其重要。陕字内涵丰富,寄托着悠久的历史、灿烂的文化。




[1] 黄铭、曾亦译注:《春秋公羊传》,中华书局2016年,第40页。

[2] ﹝清﹞陈立撰、吴则虞点校:《白虎通疏证》,中华书局1994年,第133-138页。

[3] ﹝西汉﹞司马迁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1982年,第1549页。

[4]《尚书》,《四书五经》,中华书局2009年,第224-226页。

[5] 吕友仁、李正辉注译:《周礼》,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,第297页。

[6] ﹝东汉﹞班固撰、﹝唐﹞颜师古注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2011年,第1650-1651页。

[7] 《左传》,《四书五经》,中华书局2009年,第641页。

[8] ﹝东汉﹞许慎撰、﹝清﹞段玉裁注:《说文解字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,第735页、第732页、第493页、第492页。﹝清﹞《康熙字典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,第1340页、第185页。

[9] ﹝清﹞《康熙字典》,商务印书馆(上海)1937年,第1510页。

[10]﹝清﹞《康熙字典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,第1340页。

[11]﹝宋﹞欧阳修: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(卷三十八),﹝清﹞武英殿第4页。

[12]﹝清﹞阮元校刻:《公羊传·隐公五年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,第2207页。

[13] ﹝宋﹞欧阳修:《新唐书》,中华书局1975年,第985页。

[14] ﹝西汉﹞司马迁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中华书局1982年,第278页。

[15] ﹝西汉﹞司马迁:《史记》,中华书局1982年,第2043-2044页。

[16] ﹝西汉﹞司马迁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中华书局1982年,第281页。

[17]﹝晋﹞陈寿撰、陈乃乾校点:《三国志》,中华书局出版1959年,第281页。

[18]﹝明﹞宋濂:《元史·地理志》,中华书局2011年,第1401-1404页。﹝元﹞脱脱等:《宋史·地理志》,中华书局1977年,第2143-2145页。

[19]﹝西汉﹞司马迁: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,中华书局1982年,第277页。

[20]﹝东汉﹞班固:《汉书》,中华书局2007年,第282-283页。

[21] ﹝西汉﹞司马迁:《史记·燕召公世家》,中华书局1982年,第1549-1550页。



(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)


《中国国家历史》邮局征订套装(征订代码:28-474)正在火热进行,一套四本,一次性拥有全年装!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直接购买历年合辑!


下单送馆藏图书一本!



· 有一种爱叫做在看 ·

欢迎转发朋友圈

公号转载须经授权,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





商务合作、订购微信号:zggjls01

投稿邮箱:zggjls01@126.com

邮发代号:28-474

QQ群:460382533

电话:13372012240


热文推荐

点击标题立即阅读



极简印度史,笑崩!


长安为何在唐朝之后走向了衰落


元旦与春节的世纪纠葛


大宋,毁于这对同年去世的好友


扒一扒古人的年终奖与外快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